第三章:第一次的主动接触 (第1/2页)
接下来的日子,郑然逐渐对叶静有了更多的关注。他原本以为像她这样冷静自持的学霸根本不会需要其他人的帮助,直到有一天放学时,郑然意外见到了叶静一个人站在空荡的走廊里,背着书包、对着校内公告栏发呆。
“叶静,你怎么还不走?”郑然正和周小勇准备下楼,看到她情不自禁地停了下来。
叶静微微转头,“我爸妈今天可能来晚一些,我等他们。”
“哦,这样啊。”郑然抓了抓鼻子,一时间不知道聊什么,又觉得空气安静得有点奇怪,干脆随口问道:“你对着公告栏在看什么?”
叶静手指抬了抬,“招生比赛的报名表。我想参加,可是好像需要一个小队。”
“比赛嘛?怎么说?”
“物理实验竞赛,两人或三人为一组。但我一个人,还没和谁提过。”叶静的语气很平淡,似乎并不觉得这是什么问题。
郑然听到这,脑子忽然蹦出一个想法。他想都没想,脱口而出——“要不……要不我帮你报名吧!我们可以搭档。”
叶静愣了一下,显然没有料到郑然这个吊车尾学生会主动提出这样的建议。
周小勇在一旁差点笑喷了:“郑然?你行吗!”
“闭嘴!”郑然回头瞪了周小勇一眼,“我乐意!”
“好啊。”叶静看了一眼他,没有多说,点点头,转身走开了。
郑然愣住了,没料到她竟然答应得这么爽快。
第二天的课后,郑然准时来到物理实验室。这是他第一次自发来这种地方。他一向对理科实验没有什么兴趣,实验器材在他眼中也只是堆普通的瓶瓶罐罐,而这次他对自己选择的后果产生了一丝迟疑。
叶静早就来了,她坐在实验室窗边整理自己的讲义,光线透过窗帘流淌在她的书本上。听见开门声,她抬起头,微微点了点头,“你来了。”
生冷的语气,虽然不疏远,却也不热络。
“叶静,你认真的?我可是吊车尾,你不怕我给你拖后腿?”郑然走过去,心情有点复杂。他的语气像是在调侃,但内心深处,希望听到叶静否认这一点。
叶静抬起眼看了他一会儿,然后平静地说了一句:“如果没信心的话,那其实不用硬来。可我觉得,如果有人愿意尝试,总比没开始强。”
郑然感觉心里像是被猛然撞了一下,出乎意料的回答让他愣了一瞬。
“切,谁说没信心了?那咱们开始吧!”他扬起笑脸,抓起桌上的实验报告,掩盖刚刚无意间暴露出来的情绪。
接下来的一周,他们一起开始为竞赛练习。郑然的基础确实薄弱,电流公式、杠杆原理这些概念,他听得直想打哈欠,但他发现叶静并没有因此表现出不耐烦。她画草图时,总会用最直观的方式解释给他听,甚至会耐心调整解题角度,帮助他理解。
一次实验耗时很久,到了晚上,叶静终于成功测出了准确的数据,嘴角露出了一个微不可察的笑容。
“叶静,你笑得还挺好看。”郑然脱口而出的这句话,让叶静愣住了。她偏过头,睫毛下移开了一下目光,“完成就行。笑不笑没那么重要。”
“不重要?”郑然皱眉,“笑是表扬自己的奖赏,怎么能不重要?”
他没有等到叶静回答。她只是继续低头检查实验器材,显然不想多聊这个话题。但郑然越发觉得她的沉默背后,是他还不了解的复杂心事。
物理竞赛的提交日很快到了,郑然和叶静的实验报告被评为了校内前三名,进入市里的复赛。这本该是值得高兴的事,可复赛规则却有一个出乎意料的变化——他们小组需要追加一位理论部分的成员。班主任刘老师亲自找了两人:“市里的规则有变,很抱歉,得再有人加入。”
“这样不公平。”叶静皱起眉头,显然对突然的变化感到不满。“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完成这部分。”
而此时,林天昊走了过来。他是班里的学霸之一,也是靠近叶静的人群里最活跃的那个。林天昊面带笑意地摆摆手,“加一个人也不是什么坏事,要是你们不介意,我可以帮忙。”
郑然心里顿时咯噔一下。他讨厌林天昊的神气——整天带着一个“所有难题我都能解决”的优越感,而现在,他竟然主动想和叶静搭档。
叶静能感觉郑然的不快,但她的性格决定了她不会直接拒绝对方的提议,只是沉默了一会儿,点头说:“行吧,如果是分担理论部分的工作的话,的确是一种帮助。”
“那咱们配合默契点,争取复赛拿个第一回来。”林天昊露出得意的微笑,看了郑然一眼,还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有压力啊,你们基础部分已经完成得很好了,我补上理论就没问题了。”
郑然心里像憋了一股气,抬手把他的手拍开,“谁说我有压力?走着瞧吧。”
自那以后,三人一起参与复赛准备。林天昊果然在理论部分能力突出,每次碰头讨论都显得轻松自如,但郑然发现,他和叶静的交流逐渐多了起来。叶静主动和林天昊讨论数据建模的方法,而林天昊也不吝啬地展示自己的长处。
郑然对此看在眼里,但更多的是心里有点烦。他有什么资格不爽?他和叶静明明还没什么关系,可偏偏,这种感觉就像快要控制不住一样。
矛盾激化:冲突的发生
比赛复赛当日,是一个周末,全体竞赛组员集中到市实验中学的物理实验室,完成现场操作、笔试和答辩。
操作实验顺利通过,但在答辩时,评审老师故意抛出一个刁钻的问题,质问他们的实验方案:“对于本次特定状态下的误差值,理论上必须设置补偿公式,但你们没有说明如何实现自动修正。”
林天昊率先开口,用了几句精准的数据分析来回答,叶静点头补充,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
可郑然全程没有插上一句话。他的工作是实验部分的核心,但答辩的内容偏向理论复杂性,郑然只能站在一旁,强迫自己保持沉默。
结束后,郑然却一言不发地走到了室外的候场区。他需要喘口气,内心的挫败感已经要冲上头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