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天下大同,夫子之死的秘辛! (第2/2页)
“我知道师兄在想什么。你是在疑惑,我为何会放过谢观。”
他顿了顿,目光微冷,继续说道:
“方才汴京的先生所建的惊神阵,引来了所谓的‘仙人临凡’。今日的群芳宴上,最出彩的便是这谢观。”
三先生依旧沉默,只是眉头微微皱起,似在思索。
苏景不以为意,继续说道:“可是,方才听谢观谈及‘仙界’,我便知道,并不是他。”
“他只是受了先生的学问熏陶,被那‘画地为牢’的道理束缚罢了。”
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讥讽,声音渐冷:“先生给大齐上了一道道牢笼,用礼仪道德的枷锁将天下人牢牢捆住。”
“如今的天下人,如同戴上了脖圈的牲畜,早已忘了何为自由。”
三先生神色淡然,似乎对苏景的言辞并不在意。
他回想起谢观对于仁人志士的解读,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涟漪:“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然而!
苏景看待天地的方式却截然不同。他以一种事功的角度去审视世间万物,将天下人视作棋盘上的棋子,认为成大事者必须有所取舍。当年那场“三四之争”,便是根植于两人学问的根本分歧。
当年,苏景在书院求学时,曾向夫子献上《太平十三策》。
此策凝聚了他安邦定国的思想,其中一条便是“以战养战”,主张以严苛的规矩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以此维持秩序。
然而,这些主张过于激进,最终被夫子所否定。
苏景推崇“事功学问”,认为无用之物便应舍弃。
在他看来,世间之人、之物、之事,皆可为我所用。
他追求结果,而不问过程,甚至认为以错误的方式得出正确的答案,亦不为过。
与此相对,三先生则倡导教化,主张以儒家的礼仪道德泽被苍生,希望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人心,使天下的人心向上。
两位先生的学问南辕北辙,书院内的争论也因此愈演愈烈。
双方弟子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三先生与四先生之间的鸿沟也日益加深。
书院四名先生,本是挚友。
可是!
学问道途之争,终究横亘在两人之间。
二先生支持三先生,大先生其中作和。
最后!
大先生负气离开了大齐,二先生重病缠身。
三、四先生分道扬镳,一人困守书院,一人入了朝堂。
当然,这不过只是书院外界的推测。
老人忽然提及一事,语气中带着几分沉重:
“二师兄最近怎么样了?先生的尸身……人若活得太久,便如同神魔一般,实在可怕。”
“二百年前,我们四人合力诛杀先生,却差点全覆没。”
此言一出,苏景道出了一则足以震惊天下的秘闻——书院四位先生曾合力诛杀了夫子。
二百年前夫子也没有去东海寻仙,而是被四人合力诛杀。
书院四位先生最后到了如此,终其原因还是那一场风波。
三先生点了点头,神色凝重:“你若得空,便去看看二师兄吧。他的时日……不多了。”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先生的尸首实在诡异,若非二师兄以性命镇压,每年中秋之时,那尸身竟会自行复苏,重新长出手脚。二师兄为了镇压先生的肉身,已近乎疯魔,恐怕……撑不了几年了。”
三先生看向苏景道,“物新,还有你别打先生尸首的注意。”
苏景无奈道,“师兄,你们防着我干什么。”
“先生当年又没有死去,只是金蝉脱壳,神魂远去。”
“只空留下一具肉身,先生可能已经修炼到了,武道九品之上的境界。”
他顿了顿,声音渐冷,带着几分凝重:“这具肉身,火烧不灭,岁月不腐,即便被销毁,也会重新生长,甚至能自行生出神识。如此存在,几乎已与神魔无异。我们四人当年合力,也未能真正杀死先生。他迟早会回来,而他的手段……你是知道的。到那时,我们恐怕会生不如死。师兄,何不与我联手,共谋生路?”
三先生却摇了摇头,神色平,“弟子弑师,本就是大罪。若真有那一日,死得其所便是。我无怨无悔。”
苏景摇头失笑,语气中带着几分讥讽与无奈:“无怨无悔?我苏景可做不到。”
“先生教导我们四人,看似无私,实则皆存了私心。”
“他总以为我们四人是天命之人,想夺了我们的气运飞升。”
“若论这天下谁最渴望飞升,先生当属第一。”
“他如同一缕幽魂,在世间飘荡了一千多年。所谓的长生不死,对他而言,不过是一座囚笼罢了。”
他顿了顿,声音渐冷:“况且,长生并非不死,只是不老。可仙人又怎会不老?”
“先生作尸解仙,已脱窍五次。据我们推算,他只剩最后一次机会。若此次仍未飞升,便再也无法脱身,永困于此。”
三先生默然不语。
他早已知道,元神修士修至阳神之境,虽可活过两百年,但每十年便有一劫,唯有尸解脱身,方能续命。
苏景悠悠问道:“师兄,当年我们四人合力斩杀先生,大师兄得了自由,二师兄得了那把剑,我得了先生的尸解法。”
他说到此处,抬眼直视三先生,目光如炬,“可到了如今,我还是不知道,师兄你……究竟得到了什么?”
四楼之上,空气瞬间凝固。
这也是苏景一直长久以来对三先生心怀忌惮之缘由。
三先生仍旧缄默不语,灯火微弱之处,其面容隐于暗影之中。
“我得到了什么,哪一天师弟离世之时,自然会知晓。”
苏景闻言,只是一笑。
“我们四人约定,夫子的尸气已经影响了大齐上千年,大师兄远走大隋,防止夫子复活在大隋。”
“二师兄看守先生肉身。”
“师兄你镇压书院,我镇守大齐。”
夫子尸解就要将尸气散入子孙和其因果相连之时。
世间万物,皆有其价,无有平白无故之得。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世间缘法,皆是有报应,丝毫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