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章成为他的绊脚石 (第1/2页)
朱标微微一笑,抬手示意:“请。”
那士子略作思索,随即昂首吟道:
“长风卷尽九州雨,万里江山起新晴。愿借吾辈三尺笔,书就盛世永流名。”
此诗一出,庭院内响起一片赞叹之声。另一名年长士子抚掌笑道:“好!此诗气势恢宏,胸怀天下,果然不凡。”
朱标点头称赞:“好一个‘书就盛世永流名’,当真有大才。此诗正符合本宫今日的意境。”
紧接着,又有士子站起,朗声吟道:
“明月当空映丹心,笔下山河万古存。愿将白发换青史,清风细雨润乾坤。”
诗句一落,全场一片静默,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朱标忍不住起身,连连点头:“好诗!这句‘愿将白发换青史’,真是令人动容。”
一时间,士子们纷纷踊跃参与,各展所长。朱标全程神情专注,对每一首诗都细心点评,既不吝赞美,也偶尔提出改进之处。他的言辞之中透着谦和与智慧,让人如沐春风。
诗词比试告一段落后,朱标笑着说道:“诸位不仅才思敏捷,想来书画之艺也一定不俗。不如今日再来一场即兴挥毫。”
早已准备好的宣纸与笔墨被端上桌案,几名士子纷纷提笔,挥毫泼墨。一名年轻的士子专注地钩勒着一幅《春山图》,寥寥数笔,山峦重叠、松柏苍翠跃然纸上。
朱标站在他身后,目光中透着赞许:“果然是大家风范。此图意境深远,笔法遒劲。小兄弟,不知师从何人?”
那士子连忙放下笔,恭敬地拱手说道:“回殿下,小人自幼随家父学画,偶得小成,惭愧不敢称家。”
朱标笑着点头:“你谦虚了,此画已足以见功力。”
另一边,一名士子则专注于书法。他一气呵成,写下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治国安民”。朱标细细端详,问道:“你为何选择这四个字?”
那士子低头答道:“殿下,这四字乃天下大义。治国则需贤君,安民则靠能臣。我等身为士子,当以此为己任。”
此言一出,朱标眼中多了一分郑重,他点头说道:“说得好。本宫今日见诸位才学如此卓越,心中甚慰。你们既有才华,更有大义,他日定能为大明添砖加瓦。”
一名年轻士子端着酒杯,来到朱标面前,恭敬地拱手说道:“殿下,小人斗胆,特来敬酒一杯。今日能蒙殿下垂爱,实在是三生有幸。”
朱标微微一笑,端起酒杯,温和地说道:“今日你们能来,本宫才是三生有幸。来,与本宫同饮此杯。”
两人一饮而尽,士子眼中闪过激动之色:“殿下若有驱使之处,小人甘愿肝脑涂地,不敢有丝毫怠慢。”
朱标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道:“不必说得如此沉重。今日你们尽展才华,已足以证明自己。只需记住一句话:以天下为己任,才是士人的真本分。”
士子郑重地点头:“谨记殿下教诲。”
不远处,几名士子围着一张棋盘正激烈地对弈。一人落下一子,脸上满是得意:“这一步已定胜局,君可认输?”
对手微微一笑,未答话,却指尖轻轻捻起一枚棋子,“啪”的一声落下,原本占优的棋势瞬间逆转。围观的众人纷纷发出惊叹:“妙哉!妙哉!这一手转危为安,当真高明!”
朱标远远望见,不由得被吸引,缓步走了过去,笑着问道:“胜负可已分出?”
棋局中的一人连忙起身行礼:“殿下,方才小人险些落败,多亏灵机一动才挽回局势。”
朱标饶有兴致地看向棋盘:“你们的对弈倒是颇有深意。治国之道,亦如这棋局,局势千变万化,稍有不慎便可能满盘皆输。”
另一名士子恭敬说道:“殿下说得极是。小人虽不敢妄谈治国,但这棋局倒让我深刻体会到,谋略与布局乃成事之关键。”
朱标点头:“不错。下棋如此,为政更是如此。今日见你们棋艺精湛,心思缜密,足以见得你们的学问并非纸上谈兵。”
宴席间,忽有侍从上前低声禀报:“殿下,有一名不速之客请求见您,自称是乡间学子,特来投呈一幅字画。”
朱标略显意外,随即温和地说道:“今日是为士子聚会而设,既然是学子,便请他进来。”
不多时,一名身形瘦弱的青年低头走入庭院,他的衣着虽不华贵,却整洁干净。他双手捧着一卷画轴,神情略带局促:“小人王子安,家居乡野,听闻太子殿下广邀士子,特地赶来献丑。”
朱标注视着他,轻声说道:“既然来了,便是客人。子安,不必拘束。你手中的字画,可否让本宫一观?”
王子安急忙上前,将画轴呈上:“还请殿下指正。”
朱标接过画卷,缓缓展开,只见一幅《秋江夜泊图》跃然纸上,江面平静,渔舟横卧,月色如水,点点灯火映衬得意境深远。
朱标看了片刻,忍不住赞道:“好画!此画虽寥寥数笔,却尽显山水之意,且气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子安,你的才艺果然不凡。”
王子安激动地跪地叩首:“殿下谬赞,小人不过是乡野愚才,岂敢妄称不凡。”
朱标亲自将他扶起,语气温和:“子安,你不必妄自菲薄。才华不分出身,只要你愿意,本宫便会为你铺路。”
王子安眼眶微红,连连拱手:“谢殿下垂爱,子安定不负所托!”
正当宴会达到高潮时,侍从送上了一张古琴和一支玉箫。朱标笑着说道:“方才诸位皆展现了才华,今日不如让本宫也抛砖引玉,献上一曲。”
众士子连忙起身行礼:“殿下风雅,实乃我等之幸!”
朱标轻抚琴弦,调试了一下音色,随后缓缓弹奏起来。一曲《高山流水》在庭院中回荡,琴音悠扬婉转,仿佛将人带入一片清幽的山林中。
就在众人沉醉之时,忽听一阵箫声响起,与琴音交织而成,宛若一场天籁之音。众人回头望去,只见朱瀚手持玉箫,站在庭院一角,微微一笑:“标儿,你这琴音虽好,却少了些韵味,本王便来凑个热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