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八百七十章 太皇太后的应对

第八百七十章 太皇太后的应对

第八百七十章 太皇太后的应对 (第1/2页)
  
  等到宰执们,从家里、有司官署,赶到都堂的时候。
  
  宫中已再次降下了十余个御批卷宗。
  
  每一件,都有宽宥。
  
  首犯或从腰斩、斩首,改成绞甚至是刺配。
  
  从犯则从刺配沙门岛/重配刑徒等改成了流放三千里/一千里不等。
  
  同时,判词也写的相当漂亮。
  
  或是引经据典,以圣人的名义,说明宽刑省罚,对于德教的重要性。
  
  或是援引列圣的判例(宋称‘断例’)——是的,你没有看错!
  
  中古的大宋,司法实践中,是看重判例的。
  
  赵煦的父皇,甚至在元丰时代,下诏命大理寺、刑部,编纂了一部《元丰断例》来指导州郡官员,审理案件。
  
  赵煦上上辈子,也曾命大理寺有司官员,编纂了一部《元符刑名断例》来指导司法实践。
  
  这主要是因为,大宋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而作为成文法的刑统,根本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
  
  老干部遇到了新问题,怎么办?
  
  很多人都是无足适从。
  
  特别是许多案件,都开始触及儒家的雷点。
  
  譬如说父母在,但兄弟争产。
  
  又或者说,夫妻之间,发生了经济纠纷。
  
  这个时候,一般人别说判案了,连审理的胆子怕是都没有。
  
  生怕碰到政治雷区,一不小心把自己给炸上天(譬如登州阿云案)。
  
  好在,大宋天下州郡,情况极其复杂,什么样的案子,都曾出现过。
  
  所以,大多数人,在遇到类似棘手问题的时候,就会统一的做出相同的选择——抄作业!
  
  只要能找到某位名臣,在类似案件上的判决依据和结果。
  
  那么自己依样画葫芦,总归错不了。
  
  且因为是名臣的判决,理论依据、司法依据、道德标准都是现成的,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政治上的隐患。
  
  像阿云案后,类似的案件,都是照抄阿云案的判决结果。
  
  故而,大宋的司法实践,是法(成文法)与例(判例)互相补充的。
  
  宰执们拿着宫中降下的卷宗,仔细看着上面的判词内容。
  
  一个个都是啧啧称奇,惊讶无比。
  
  然后就纷纷面朝保慈宫方向,顿首拜贺起来。
  
  哪怕是素来以‘不擅阿谀’、‘不知变通’闻名的傅尧俞,也是如此。
  
  他甚至,比其他所有人还要激动。
  
  没办法,傅尧俞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致君尧舜上’。
  
  如今,理想看到曙光,他如何不激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吕公著召集的都堂集议,自然是一致通过他提出的‘称贺’所有建议。
  
  包括,上表称贺,告祭太庙、遣使去永裕陵、永厚陵,告祭英庙和先帝。
  
  右相蒲宗孟,甚至建议,应该以此为契机大赦天下,遣使布告列国。
  
  不过这提议有些过于谄媚,而且,要花一大笔钱,所以被否了。
  
  于是,都堂宰执当即全体签押,然后由曾布执笔,写下了一篇贺表,立刻送入宫中。
  
  只是,他们的动作,还是稍慢了一些。
  
  因为文彦博的贺表,在他们之前,送到了宫中。
  
  而且是走的加急通道——直接由郭忠孝亲自送抵君前。
  
  当都堂贺表送到的时候,文彦博的贺表,已经到了御前。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都堂宰执们,分散在家中、有司官署。
  
  光是召集他们,就花了差不多一个时辰。
  
  而文彦博,迅速得报,迅速反应,自然比他们要快。
  
  但,这样一来,都堂宰执们,心里面就多少有些不舒服了。
  
  “老匹夫!”
  
  连吕公著都罕见的爆了粗口。
  
  可偏偏,所有人都对文彦博无可奈何。
  
  他是太师,是平章军国重事!
  
  享有位在宰执之上的特殊地位!
  
  ……
  
  “伏唯皇帝陛下,承昊琼之景命,绍列圣之丕基……”
  
  “总角践祚,夙彰圣质之渊懿;冲龄御极,早显睿哲之明达……”
  
  庆寿宫中,梁从政念诵着文彦博的贺表文字的声音,在寂静的殿堂中回荡。
  
  太皇太后半闭着眼睛,聆听着贺表的文字。
  
  “臣观陛下践祚以来,单日一御讲帷,究六经之奥妙,时亲法座,通百代之枢机;每览表章,剖决如流,尝决军国,取胜万里,此历代所未见,亘古所未有也!”
  
  “方今,陛下嗣位,慈圣垂帘,正际鼎新之时,四海承恩,咸仰垂衣之治,五岳同俗,方承圣德之恩……”
  
  “够了!”太皇太后睁开眼睛,打断了梁从政的念诵。
  
  她的脸色,变得不是很好。
  
  因为,文彦博的贺表里,第一次省去了‘两宫慈圣’的称呼,而是简化成‘慈圣’。
  
  他是有意的?
  
  还是无心?
  
  太皇太后不知道,但春江水暖鸭先知。
  
  张敦礼案后,她就已经明显的感觉到了,朝野内外,宫中上下的细微变化。
  
  保慈宫,威权渐长,而她的庆寿宫,则日渐沉寂。
  
  特别是上次,向太后派人去慰问了扬王的废妃冯氏被她知道后,当面质问,婆媳之间爆发了自元丰八年官家即位后的第一次冲突。
  
  而上一次,向太后在她面前那般坚决,还是先帝病重卧床期间的事情。
  
  也就是那次冲突后,太皇太后能明显的察觉到,宫中宫外的风向,发生了些许变化。
  
  这些变化,虽不明显,但却让她心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