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冷启动二阶段 (第2/2页)
但后者,相对来说就复杂多了。
按照011工事设计的逻辑、或者说按照伏羲项目设计的逻辑,这个避难所是要具有从零开始快速重建工业的能力的。
那么,到底从哪里开始,从哪个部分开始,就相当重要了。
而很显然,当时的项目主导者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
他根本就不相信核战之后的幸存者还有能力利用简简单单的“工业母机”去逐步加工出他们需要的零件、拼凑出更专业化的生产设备。
所以,他给出的设计方案是,组建一套全功能性的“工业母机集群”,采用交钥匙模式,直接在011工事的底部的第6到第8层整整三层的巨大空间里,建成一个庞大的智能化车间。
这个车间的功能很单一,说白了,就是冶炼、铸造加机加工。
可是,它的功能又相当强大。
只要输入所要制造的设备,它便能立刻按照设定好的程序投入原料,将其制造出来。
用更直观的语言来表达,这就是一个巨型工业黑箱。
从子弹,到合成氨工业所需要的高压筒,它都能制造。
当然,是小型的。
唯一的问题,就在于效率。
由于没有进行功能特化性适配,这玩意儿制造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的内燃发动机的时间,跟制造一个一次性打火机的时间差不了多少。
它只能解决燃眉之急,想真正让工业体系走向成熟,还是得尽可能地完善工业门类
陈剑仔细阅读了第二个主任务的进展,随后他发现,在数量庞大的蚁群的辛勤劳作下,智能化车间的组装进度已经达到了40%以上。
按照预估时间,最多在三天之后,这个车间就能彻底完成组装,并开始第一次试运行。
而它的顺利运行,也代表着冷启动第二阶段的完成。
陈剑突然有些期待。
他开口问道:
“伏羲,智能车间完成组装之后,是不是代表我们可以以相对较低的效率,生产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
“是的。”
伏羲回答道:
“但不是相对较低的效率,而是‘极低’的效率。”
“如果您想要制造的是结构复杂的工业制品,如航空发动机,这个智能化车间理论上也是可以完成的。”
“但,预估完成时间是129年。”
伏羲的话音落下,陈剑忍不住有些好笑。
“我倒是不会蠢到用这种车间来制造这么复杂的东西假设我要铸造一门105榴弹炮呢?大概需要多久?”
“预估需要1440小时,即60天。”
“并且在这60天内,智能化车间的产能占用将达到60%以上,极大影响整体效率。”
“我不建议您用这样的方式去生产制成品,这个车间的核心用途是用相对较低的效率去生产其他工业套件,如标准化机床和流水线。”
“只有在这个方向上,它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率。”
“例如,我们可以花费总计510天的时间生产出105火炮生产线所需的全部设备,而在将这些设备完全组装之后,一门105火炮的生产时间可以压缩到20小时以内。”
“明白。”
陈剑缓缓点头。
他的脑子里冒出一个想法。
如果,在不考虑其他任何工业设备需求的前提下,自己命令伏羲全速冲105炮生产线
那是不是意味着
两年之后,自己就可以拥有一个超过百门火炮的重炮集群??
嘶.
真有这玩意儿的话,这个废土上,还有任何东西会是华夏军的对手吗?
绝对不可能有了。
唯一的问题在于,这种极端化的发展路线不确定性太高,搞不好会因为施法前摇太长,直接被人家偷鸡一波给灭了
看来,一口吃成胖子是不现实了。
老老实实一步一步往上爬吧。
想到这里,陈剑开口说道:
“调动所有资源,进入全功率运转状态。”
“尽快完成冷启动二阶段。”
“然后,立刻投入生产!”